晋源区都市农场:特色养殖开辟发展新路径
晋源区都市农场:特色养殖开辟发展新路径
晋源区都市农场:特色养殖开辟发展新路径
人工切割三文鱼。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(tígōng))
7月1日清晨,薄雾未散,晋源区都市农场(nóngchǎng)4个(gè)硕大的鱼池内波光粼粼,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虹彩。农场养殖基地负责人刘源手持渔网探入池中,一条银鳞闪耀的大西洋鲑被捞出水面——鱼身(yúshēn)足有成人小臂长,6公斤重的大鱼在网中奋力扭动(niǔdòng),引来围观市民阵阵惊叹:“这鱼真壮实,没想到在太原也能养出(yǎngchū)这么好的三文鱼!”
就在一年(yīnián)前,这样生机勃勃的(de)场景还只是刘源心中的蓝图。这位执拗的新农人(rén),偏要将千里之外的大西洋鲑“请”到黄土高原。第一批鱼苗从烟台启程的夜晚,成了他记忆里最煎熬的时刻——运输箱内(xiāngnèi)氧气不足,珍贵的鱼苗成批翻起白肚。“看着它们一条条沉下去,心像被揪着,团队里有人(yǒurén)蹲在池边直叹气。”刘源的声音沉了沉。20万元的“学费(xuéfèi)”和近1000公斤鱼的代价最终换来关键发现:4公斤左右的亚成体三文鱼竟能在长途颠簸后(hòu)顽强存活。
攻克(gōngkè)运输难关,“战斗”才真正开始。如今4个鱼池养殖着约1500尾三文鱼,精细(jīngxì)管理如同呵护婴儿。刘源和(hé)团队成员每日雷打不动地监测水温——严格控制在14摄氏度至16摄氏度之间,同时紧盯盐度、溶氧量等关键指标,1500尾鱼的(de)生存质量,全系于这些(zhèxiē)细微数字的毫厘之间。一次凌晨巡池,刘源发现几尾鱼状态不对,立刻调整水流,化解了潜在风险(fēngxiǎn)。
今年2月(yuè),带着太原“体温”的冰鲜三文鱼(sānwényú)首次亮相(liàngxiàng)市场。“进口鱼漂洋过海要10天,我们能做到24小时内完成宰杀、排酸、配送,新鲜度没得比。”正是这份极致的新鲜,让晋源三文鱼一炮而红,春节前一个月就卖出2000公斤,如今每天稳定(wěndìng)销售25公斤到30公斤,日营业额(yíngyèé)在万元左右。
基地自营的抖音号也成了热卖窗口(chuāngkǒu)。直播间里,主播热情介绍:“咱家三文鱼的口感比嫩牛肉(niúròu)还要嫩滑。今天下单,明天就能送到您家。”评论区常被(bèi)“排酸(páisuān)好的鱼啥时候能发?”刷屏。新鲜看得见,更吸引了不少市民专程开车来买,市民陈利便是其中之一(zhīyī):“开车来取预订的,这里的鱼特别新鲜!”
目前,晋源区农业(nóngyè)农村局已将都市农场三文鱼养殖列为特色养殖新样板。基地不仅养殖成功,更(gèng)为周边10多户农户提供了稳定岗位(gǎngwèi)。从鲜切花种植转型的刘源,将更高附加值的产业扎根乡土:“好项目(xiàngmù)落地,农业才有奔头,农民才当得响亮!”
记者 毕晶晶 太原日报(rìbào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